2008年7月25日,星期五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七版:法境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从上海袭警案看社会心理问题研究缺失
宋玫

  北京青年杨佳在上海袭击警察案件发生后,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震动。在剖析、反思之余,不难发现,近年来,一些因心理问题引发的杀人、放火、爆炸等严重刑事犯罪案件逐渐增多。如何及时、有效地对社会成员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、疏导、医治,应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。
    大量心理问题是由人格障碍和不良际遇引发的,这在一部分人群身上表现尤为明显。他们有的只身一人外出务工,有苦无处诉,有难无人帮,缺少温暖;有的因劳动条件差、强度大,城市的繁华富裕与他们的微薄收入形成强烈反差,使得他们既自卑又敏感,从而引起一系列的消极失范行为。
    另一方面,我国对心理障碍与精神疾病的应对能力严重不足。在美国,每百万人口有550个心理学家,而我国每百万人口只有2.4个心理学家。日本等国家都将精神健康教育纳入全民教育计划,在社区配备专业人员免费提供心理咨询。不少国家还建立了有效的心理援救体制。
    综合各国的先进经验,我国对心理问题的预防和研究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。一是在全社会开展健康心理教育,通过在全日制学校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及各种大众宣传形式,向人们传授自我调节的一般方法,增强适应社会和抵御不良影响的能力。二是重视开展心理咨询,在社区及医疗单位开设心理咨询室及热线电话。三是及时进行心理治疗,通过专业医疗组织免费向病人提供药物、进行心理疏导。
    从更深层次来说,应尽量减少和化解社会各方面的矛盾,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,使民众心平气顺。